它山之石
首页 > 它山之石 > 正文

知 止

发布时间:2014-12-15 10:12:32     作者/出处:151amjs澳金沙门     阅读次数:[]

知止是一种境界。

《道德经》言: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

清学者周希陶《增广贤文》释其言云:知足常足,终身不辱,知止常止,终身不耻。

这里的止,就是停止的意思。知止,即有悖道德之事应知而即止,这句话是教育人们凡事要知道知足,要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,防止人性贪婪的弱点的迸发,任何时候,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一个度,要适可而止。

,是人性善与恶的警戒线,知止而退到线内,明哲保身:知而不止,滑出线外,则其祸无穷。唐代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说: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,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。身居高位莫贪求,在无尽贪欲中克制自己的行为,知止才能安人,也才能自安。然而,还是有许多贪婪的人认识不到这一点,一味着追求功德圆满,没有钱时拼命挣钱,有了钱了,还想有更多的钱:没做官时,一味地想做官,做了官了,还想做更大的官,如果想挣钱,想做官,用正常的途径,正常的手段,也算是光明磊落。然而却有一些人为升官发财而不择手段,极尽所能,甚至于得寸进尺,然而,凶险和灾祸也将去之不远了,以致因嫌纱帽小,致使锁枷扛。这种贪心不足,该止而不止,以至身败名裂的例子古往今来是不胜枚举了。而知足,才是一个人豁达面对人生的态度。唯知止而止,才是拯救自己掉进欲壑的开始,才是一个人立身不败的根本。做人应常修从业之德,常怀律己之心,常思贪欲之害,常弃非分之想,这样才能避免灾祸,平安长久。

曾子《大学》言: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始终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这几句话是讲如何达到至善的过程。

首先必须,认识到至德、至善,明确自己追求的目标,这样才能立定志向,内心安定。内心安定,有了奋斗目标,定下位后而不会去胡思乱想,这样才能做到内心宁静而不乱。内心宁静而不乱,不会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干扰,这样遇事才会安稳。安稳了,才能将自己的目标进行具体化并落实,思虑才会周详。思虑周详,才能使自己有所获得,才能得到明德、至善的结果。这里的,指归宿,是一种境界,是一种做人所追求的至上的境界。知止即对归宿有明确了解,就是志有定向,妄念不萌,外念不摇,以泰然的心情,一步一步地去做事,不急于求成,不躁而偾事;在纷杂的外物,妖娆的尘世之中,求一颗安定之心。能知所止,则方寸之间,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。知止为始,以有为终。朱子《大学章句》解字时说:止者,所当止之地,即至善之所在。由此可知,的真正含意是止于至善,如《大学》中所云:为人君,止于仁;为人臣,止于忠;为人子,止于孝;为人父,止于慈;与国人教,止于信。同理,为圣人,当止于明明德于天下,是其所以止于至善者也。

古人的这些思想,我们今天读来,依然有着深刻的含义。我们每个人立身于这个社会,都要给自己定一定位,也就是要确定自己的一生要做什么,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。

知止,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,知道哪些事是法律所禁止的,是道德所不容的,是于人于己有害无益的,则当止而止。知止,就是应该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,制定目标并坚持目标,最终以为目的。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精神贫穷和信念滑坡的现象,我辈即使不能有很大的作为,也应该以萤烛之光,增辉日月,对社会,对国家有所回馈。当我们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,遇到挫折的时候,我们不妨多读读这些文章,仔细体会其中的精髓,以视丧其足,犹遗土也的豁达心态,去面对人生中挫折和逆境,以知止而至的精神,脚踏实地,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,不断修养自己的品德,不断平和自己的心态,走出自己无悔的一生。

Baidu
sogou